(资料图片)
7月7日讯(记者 陈美) AI如何赋能能源革命?7月6日,在"智助双碳 有迹可循" WAIC 2023智能趋势论坛上,来自红杉中国、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的业内大咖,共同聚焦智能技术在实现碳中和和ESG目标方面的应用。**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100亿元人民币规模碳中和基金的红杉中国,其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表示:能源是大宗消费物资,要实现绿色低碳替代,一定要是清洁、绿色、低碳和安全、以及大规模使用的。最新的研究结论表明,风能和太阳能是最可靠和大规模利用的新型能源。李俊峰认为:能源系统变革的逻辑,在于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创新,即腰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通过创新解决所有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这场发展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重大的投资机遇。新能源和新能源电力发展,关乎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和机制的创新,才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城市为主体的“双碳”战略的四点理由。他认为:第一,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间的GDP竞争已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第二,“从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与“从上而下”“构成”行业碳中和体系互补协同;第三,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占75%);第四,城市包括农村和原野,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其中,城市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可分为工业、农村农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市政)五大模块,“实现碳中和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工业文明思路锁定。这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减碳可与行业自下而上主导的减碳形成互补,城市的新发展动力来自于‘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仇保兴谈到。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石安表示,当前产能过剩、同质化、需求疲软是工业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且三个因素相互掣肘,形成一个死循环。“未来,只有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才能有效破局,从0到1的创新出发,到产业规模化,再到商业规模化,才能更有效帮助产业可持续发展。”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潇称,2050年前电力系统实现生产近零排放,之后为实现碳中和提供负排放。电力将是减排力度最大、脱碳速度最快的领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蚂蚁集团早已开始践行ESG理念,其数字科技事业群工业与能源总经理陈相斌在会上分享了蚂蚁集团的碳中和计划和经验,以及和产业融合在碳中和领域的探索成果。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上下游可信协作, 数字化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据陈相斌透露,蚂蚁碳矩阵包括:首先通过科技监测手段,自动化获取碳排放数据,提高准确率,降低人工成本;其次,通过数字化管理,动态掌握企业实时排放状况,从而可以科学地设定碳管理目标,发掘减排潜力,助力低碳转型;第三,借助区块链构建的数据生态价值链,企业还可以将碳排放数据进行对外披露,应用于绿色贷款等生态场景,从而助力企业低碳发展。第四,ESG信息披露的关键在浴建立数据库,希望加强ESG信息披露的技术能力支持。
关键词: